王廣民:柴窯新探
2012/10/7 17:45:18
一、柴窯的基本情況
1、定義 柴窯是以五代時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之姓命名的窯口,是歷史上著名的御窯。據明人曹昭寫的《格古要論》記載,后周顯德時(公元954——959年),世宗柴榮在鄭州一帶建立的,據說當窯建成后燒數窯不成,最后移到新鄭以南才燒成功,當時制瓷工匠向皇帝請示燒造款式和對產品的具體要求時,柴榮說:“雨過天青云破處,這般顏色做將來”。于是工匠們便按照要求苦心設計、精心制作,終于燒出“青如天、明如鏡、薄如紙、聲如罄”的產品。燒出的瓷器滋潤細膩、有細紋(即細小開片),技藝精絕,為當時諸窯之冠。只是柴窯的產品有限,瓷片又薄,所以傳世的柴窯器很少見整器,大多為碎片,由于燒造時間短,很難得,曾有“片柴值千金”之說。較早記載見明*宣德三年(1428年)呂震編寫的《宣德鼎彝普》一書,“內府所藏,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名窯器皿”,后因柴窯只聞其名,不見傳世品,也未發現窯址而很少提及。
2、特點 對柴窯的特點,古人集中地概括為一句話,12個字,即“青如天、明如鏡、薄如紙、聲如罄”,但其他資料記載也有多種,在顏色不光只青色,還有黑、黃、白、醬釉、芝麻醬色多種。如乾隆詠柴窯詩句中,稱清宮所藏幾枚柴窯皆黑而無青者,清人楊望泰就認為柴瓷“其色黃”。《古玩指南》曰:“所謂‘青如天’乃淡藍之青瓷也,柴窯以天青色為主,其他尚有蝦青、豆青、豆綠等色,又有一種不上釉者,呈現黃土色,即后代所謂銅骨也。”乾隆《詠柴窯碗》曰“足土口銅”,“夷門廣牘載,柴窯世傳周世宗時所燒,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,足多粗黃土。”在器型上,清宮中舊藏柴窯碗數枚,據記載還有瓷枕等其他器型。
3、歷史 《古玩指南》記載“論瓷器者,首曰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”,“而最著名者,為后周之柴窯,為中國古窯之代表”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大多數名窯窯址已經找到,惟柴、哥在中國陶瓷史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。古代瓷器以柴窯為貴,明朝人就有“論窯器,必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”之說,歷史記載,嚴嵩父子傾全國之力,僅得數枚,可見明朝人就很少見到柴瓷,且宋時仿制柴器甚多,因此,其地位與目前僅剩百余枚的汝窯同等重要。眾所周知,北宋滅亡后,僅燒了二十年的汝官窯便神秘消失了,此后,汝官窯在哪里,就成了一個秘密,這個秘密在河南寶豐清涼寺埋藏了800年,直到1987年才被發現,而五代后周被北宋取代,僅燒了不到六年的柴窯便隨著當時國家的統一,戰略的轉移,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,隨著窯口的發展,技術推陳出新,進步的很快,但柴窯也被遺棄了,這個秘密一直埋藏了1000多年,這個秘密可能就在河南省西華縣逍遙鎮柴城村。(有待考古發現和專家論證)
4、發現 本人酷愛陶瓷十余年,于近年調入縣城,工作性質與鄉鎮有別,有更多閑暇時間讀書研究,知道《西華縣志》載:柴城位于縣城西44里,南靠沙河,西北有穎水環繞。《河南志續通志》載:“在西華縣西南四十五里,五代周世宗(公元954——959年)建,周世宗,名柴榮,后人遂稱為柴城,因沙潁河屢次決口,淤積深厚,其城址已無法考察。”又有資料記載“古人在此積薪燒造”,本人生長在此地,對地理和當地人文歷史較為熟悉,又酷愛瓷器,但對燒何物,造什么一直不解,當讀到乾隆御詩《詠柴窯如意枕》:“陶人具深喻,厝火積薪成”有感,決心繼續深入研究探討下去,并數次到實地及周邊村鎮進行考試走訪,了解有學問和年老之人,于城址發現大量于史書記載相吻合的各種瓷片,理論上的探討,有了實物的佐證,堅定了信心,又發現了兩處窯址和大型木材灰坑,另
下一頁
返回列表
返回首頁
©2025 瓷網.中國——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
Powered by iwm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