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世汝官瓷之爭再掀風波
2012/12/30 15:10:38
藏家:私人收藏完勝故宮
學者:民間真品微乎其微
存世汝官瓷之爭再掀風波——
近日,有民間藏家向本報記者表示:他們手中藏有比博物館“更多、更好”的汝瓷,而汝官窯存世量“稀少”只不過是一個“真實的謊言”,并懇請本報揭穿這一“謊言”。
我們知道,20年前,一件直徑只有17.5厘米的汝窯小洗在紐約佳士得[微博]現身,被人以154萬美元的價格拍得,這是當時中國古瓷器在世界范圍內的最高價;今年2月,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出現在香港蘇富比[微博]的“中國瓷器及工藝品”拍賣會。經過34次叫價,最終以2.0786億港元的天價成交,宋瓷的世界拍賣紀錄再次被刷新,汝瓷之名貴可見一斑。
高昂的價格不僅源于器型和釉色的絕美,更和稀缺的數量緊密相關。目前,學界最樂觀的統計數字,是認為存世的汝官窯有79件:臺北故宮[微博]博物院收藏了二十余件;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各收藏了十余件;其余散落分布在各大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手中。
那么,真相究竟如何呢?記者為此展開了調查。
品相好、存量不少 盜墓者幾百元就出手真汝瓷
今年2月份,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在香港蘇富比拍出了2.0786億港元的天價。不到半年,寧波竟然就冒出了一件比這件葵花洗更好的私人藏品:
一位叫施利君的藏家的“汝窯裹足洗”,不僅獲得了趙青云、孫學海、葉文程、陳麗瓊、雷從云、朱伯謙等幾位業內專家的鑒定證書,而且還通過了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煥生教授的“無損質子激發X熒光技術”測試,被鑒定為“北宋寶豐清涼寺汝官窯”無疑。
“香港那個拍出了兩億多港元的葵花洗,是被修復過的。相比之下,施利君這個裹足洗品相更好一些。”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、曾經主持過寶豐清涼寺北宋汝官窯發掘工作的趙青云告訴本報記者。
如此珍貴的汝官窯,施利君是如何得來的?
說來有些離奇。25年前,在河南平頂山進修的施利君曾經去一個賣字的老先生家中買對聯,無意看到博古架上擺放著這個小盤子。老先生告訴他,多年前在附近村子的一棵大樹下發現了一堆瓷器,不知是不是埋在地下被大雨沖刷出來的。老先生拿回家中,隨意堆放多年。那天見萍水相逢的施利君愛不釋手,就說要送。“記得兩副對聯我付了20元錢。因為拿了老先生給的幾件瓷器,就把隨身佩戴的一小塊和田玉也給了他。”
“傳奇”并不只發生在施利君身上,并且直到現在仍在不斷發生。曾被中國收藏家協會評為“十大收藏家”的余皖生,去年大年三十在珠海一家古玩店看到了一件汝窯鏤空花觚。老板“不識貨”,余皖生以極低的價格買入。而這件器物剛剛在“紀念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實施10周年——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主題公益活動——北京周”活動中被作為宋汝官窯評為“十大國寶”。
著名的民間收藏家母智德告訴記者,他手上有幾十件“到代”的汝官窯。“無論器型、釉色,還是制作的精良程度,和北京故宮中的汝瓷相比毫不遜色。”母智德透露,這些汝官窯的來源主要是古代的墓葬或者窖藏。“現在很多專家都在為十墓九空大聲疾呼。事實上,不僅僅是墓,窖藏、窯址都是十處九空了。里面的東西去了哪里?現在有些專家一方面承認墓空了,一方面又說民間的藏品99%是贗品,這是很矛盾的。”
不過,母智德也表示,目前民間收藏汝官窯的水平是良莠不齊的。“相當一部分是清朝的仿品,‘到代’的比較少,真正算得上汝官窯的更少,但絕不是沒有。只要你
下一頁
返回列表
返回首頁
©2025 瓷網.中國——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
Powered by iwms